ENG

城院新闻

最新动态
城院新闻 首页 > 城院新闻 > 正文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专栏:正人先正己
时间:2014-02-26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李建华

群众路线从政治关系而言,实质是如何处理人己关系,能从他人出发,替他人着想,为他人办事,就是走群众路线。相反,如果凡事从己及其圈子出发,为自己谋利,则是背离群众路线。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了,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在这次活动中端正态度、找准问题、经受考验、完善自我,提升服务,关键的问题是做到“正人先正己”。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和实践中,十分重视“政者,正也”、“正人,先正己”的智慧。“‘政’指摄一种与道德基准相关的价值权度,这一权度关涉着道德基准的正与不正问题。而‘治’则是出于合伦合序的一种经验裁制。”对于“政”的精神特质,孔子提出了“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等观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政”作为“正”的事业,要想实现“政”之“正”首先就要正己。其实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正己”是无处不在的,从其“为政以德”之中的“内圣外王”思想到其“经世济民”思想中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无处不存在“正己”的理念。“正己”是“正政”的前提条件,只有先“正己”才能够实现由“内圣”到“外王”的转变;只有先“正己”才能实现“修身以安百姓”。

那么如何“正己”,其核心是什么?“正己”的核心是修身,而修身的核心则是正心。其实这个我们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就可以分析得出。《大学》开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其中格物、致知、诚意三项的目标就是正心,正心则是为了修身,修身则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的前提是正心,一切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则以正心为核,这同时也是“内圣”之道的核心。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邪说暴行,社会混乱,孔子的“正己”理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以礼正己和以乐正己。

1、以礼正己。孔子认为“礼”乃是立人之本。因此,孔子十分重视以礼正己,以礼修身。但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礼不禁止玉帛等礼物,也不仅仅指钟鼓等乐器。孔子这里所说的礼并不仅仅指表面的礼节方面,其更重要的是在于人的内心的政治教化方面。其实,礼最初的含义指的还是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化,这样的规范主要作用还是通过祭祀等形式抑制人内心的众多不良的欲望,强调的是对神灵恭与敬的精神。后来礼的内涵逐渐丰富,发展为一种政治关系,其恭与敬作为人的内在修养,发展为一种敬人敬事之心。由此看来,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包含了两个方面: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实质。“礼”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仪”,也就是外在的规矩,具体的行为规范;“礼”的内在精神实质即“义”,“义者,宜也” 也就是合理的意思。“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实质二者统一才能称之为“礼”,而孔子的“以礼正己”就是将这二者统一起来。在孔子看来,整个社会的秩序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至上的,从家庭中的长幼、亲疏一直到国家的上下、尊卑都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秩序才是合理的。“礼”的作用就是确认和维护这样的社会秩序,“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果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选择并实践与自己相适应的礼,那么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就会比较稳定,人人都不会有所僭越。“礼”一方面为人的行为提供外在的规范,维持社会的秩序,更为重要的是“礼”通过这些外在的规范对人们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用以教化人们。作为为政者来说,长期践行“礼”所确立的行为规范,能够有效培育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也能够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变为内在的信念,实现“正己”。其实不管是统治者还是人民,通过践行与自身相适应的“礼”,他们之间就能够建立一种相对较为亲和的君民关系。这样一来,“以礼正己”的实现也就为“正政”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2、以乐正己。“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乐”和“礼”是不分家的,“乐”模仿的天地之和谐,“礼”模仿的是天地之有序。天地和谐,万物成长,天地有序,万物区别。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乐”才能够完成修身的任务,只有通过“乐”才能够实现“正己”。“乐”通过对人内心的情感体验的陶冶,从而对人的道德修养产生作用,而最终激发人内心美好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效果。与“礼”的影响方式不同,“礼”主要是首先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对人产生他律的作用,这其中可能会出现人抵制“礼”的情况出现;而“乐”则是利用一种温和的手段,深入人心,对人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使人保持一种完美的心境,将人内心不良的欲望逐步消解。“乐”的这样一种较为温和的手段能够有效缓和矛盾,让人自然而然接受“礼”所制定的一些行为规范,减少冲突。“乐”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让人无形中逐步接受自己的身份,认同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且将自己的行为与自身相适应的规范有效统一起来。这样一种温和的方式让人在享受乐的同时得到教化,提升自己的德性修养。“乐”与“礼”相比,其手段更为温和,更加容易为人所接受;而“乐”与“德”相比,虽然二者都是一种非强制的为社会和谐稳定而采取的手段,但是“乐”的方式更为多样化。“乐”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对于德教来说其更加深入生活,让人在一种较为轻松欢快的环境中得到改变。“乐”从人的内心深入进行教化,提高人的道德自觉,达到“正己”的效果。

政治产生于纯粹的人和人的共在性,是为人生存的一种样式。但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工具理性不断扩张,压缩了价值理性的生存空间,政治逐步演变成了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而人们对政治的理解也产生了混乱。“政者,正也”的内涵表明“正”是 “政”的本质特征和合法性依据,“正己”是实现“政”向“正”复归的前提和基础,而“正名”是实现“政”向“正”复归的方式和路径。要实现政治清明,关键是克己。

学院地址:湖南省益阳市迎宾东路518号   

湘ICP备05005365号(备案管理系统)

bat·365官方网站(中国)在线登录版权所有©2019